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包含有" "字的组词,共有634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
读音: tóu zi qián  
基本释义:1.唐 宋 时按一定比例在法定租赋外加收的或在官府出纳时抽取的税钱,为附加税的一种。宋 汪应辰《论勘合钱比旧增重疏》:“人户输纳官物,以钱陌取之者,曰头子钱……头子钱,本起於除陌钱,盖 唐 五代 不得已之政,本朝因循未能尽革。”亦省称“头子”。宋 叶适《经总制钱一》:“其时所在艰窘,无以救急,故减役钱,除头子,卖糟酵以相补足。”《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役钱每千纳头子五文,凡修官舍、作什器、夫力、輦载之类,并用此钱。”
读音: yī dà qián  
基本释义:东汉 会稽 太守 刘宠,有政绩。后征为将作大匠。将行,有五六父老各赍百钱以送,宠 只受每人一枚大钱。见《后汉书·循吏传·刘宠》。后用为称颂官吏廉洁的典实。
读音: qīng qián xuǎn  
基本释义:1.喻科举考试。 明 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双双鼐鼎元,来中青钱选,论功名须是,趁此芳年。”明 阮大鋮《燕子笺·拾笺》:“春闈刻日青钱选,把偷香手好生磨鍊。”
读音: zǒng zhì qián  
基本释义:宋 代附加税之一种。宣和 中,军政费支出浩繁,总揽东南地区财赋的发运兼经制使,建议增收卖酒钱、印契钱、头子钱等以充经费。因系经制使建议,故称“经制钱”。后一度废除。绍兴 五年总制使又仿照上法征收,于是又称“总制钱”。参阅《宋史·食货志一、二》。
读音: zhù yì qián  
基本释义:宋神宗 熙宁 三年(公元1070年)初行免役法,凡当役人户,分五等出钱,募人充役;使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豪绅、官吏、僧道等出钱助役,称助役钱。此为 王安石 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史·王安石传》。
读音: yìn tóu qián  
基本释义:即印子钱。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一折:“今日閒暇无事,不免叫掌家出来,与他算些印头钱。”明 陈与郊《义犬》第一出:“寻箇州县退下积年书手,与他算计……这是一生受用不尽的,比放印头钱,还有利息哩。”
读音: qián tōng sì  
基本释义:第十二回 王母桃中药 头陀席上珍。
读音: yā suì qián  
基本释义:“岁”与“祟”谐音,压岁钱实则是压祟钱。
读音: qǔ yǐn qián  
基本释义:亦作“麯引钱”。一种酒税。
读音: sòng yíng qián  
基本释义:指送迎官员用的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