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以" "结尾的组词,共有193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
读音: tián kē  
基本释义:指农业税。《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四年》:“蒙古 以 中都、南京、北京 州郡大水,免田科。”参见“田租”。
读音: shí kē  
基本释义:石穴。科,借为“窠”。
读音: yǐ kē  
基本释义: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
读音: xuǎn kē  
基本释义:学生选择自己要学的科目。
读音: wēi kē  
基本释义:犹高第。 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宋 岳珂《桯史·刘蕴古》:“其二弟在北皆登巍科。”《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取巍科则有餘,享大年则不足。”清 赵翼《钱茶山司寇以大集见示捧诵之馀敬题于后》诗:“已擅巍科最,兼期不朽垂。”
读音: níng kē  
基本释义:指严酷的法律。
读音: sā kē  
基本释义:见“撒科打諢”。
读音: zhuāng kē  
基本释义:见“庄窠”。
读音: qǐ kē  
基本释义:谓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良乡行》:“良乡 疆域甚狭,復有军屯者三,宫勋子粒十二,山水衝没者七,起科地不满三千顷,而民无后占者仅六百丁,其实不及大县一里。”清 顾炎武《日知录·地亩大小》:“国初有奉旨开垦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鹻薄而无粮者,今一概量出作数。”《清史稿·圣祖纪一》:“庚午,詔民间垦荒田亩,以十年起科。”
读音: shǐ kē  
基本释义:唐 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