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以" "结尾的组词,共有193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
读音: máo niú  
基本释义:即牦牛。 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唐 杜甫《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读音: jīn niú  
基本释义:1.一些县镇、山川湖岗之名。 旧时各地多有金精化为牛的传说,因视为祥瑞,故以之为名。
读音: jīng niú  
基本释义:《太平御览》卷九百引 南朝 宋 刘义庆《幽明录》:“桓冲 镇 江陵,正会夕,当烹牛。牛忽孰视帐下都督甚久,目中泣下。都督呪之曰:‘汝能向我跪者,当启活也。’牛应声而拜,众甚异之。都督復谓曰:‘汝若须活,遍拜众人者直往。’牛涕殞如雨,遂拜不止。值 冲 醉,不得启,遂杀牛。”后用以喻乞怜仍难苟活。
读音: máo niú  
基本释义: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牦牛”。
读音: lí niú  
基本释义:星宿名。 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
读音: lì dà rú niú  
基本释义:力气大得像牛一样。比喻力量、力气很大。
读音: lián niú  
基本释义:旧以斗宿、牛宿连称斗牛,故以“连牛”隐指斗宿。
读音: kào niú  
基本释义:劳军的牛。
读音: liǎng qí niú  
基本释义:比喻同时依附对立的两方。
读音: liè niú  
基本释义:即牦牛。一说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