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以" "在中间的组词,共有239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
读音: huái ér zěn lā  
基本释义:江湖春点中的词语、黑话,指的是“妇人怀孕”的意思。
读音: é ér huáng  
基本释义:1.亦作“鵞儿黄”。鹅黄色。
读音: huáng ér mǐ  
基本释义:粗糙的米。
读音: mào ér guāng  
基本释义:见“帽儿光光”。
读音: mào ér guāng guāng  
基本释义:亦作“帽儿光”。亦作“帽光光”。本为 宋 元 明 时代民间赞贺新郎衣帽整洁的谐谑语。亦用作做新郎的隐语。
读音: wài miànr guāng  
基本释义:仅仅外表好看:做事要讲实际效果,不能只求~。
读音: yā ér guǎng lí  
基本释义:1.梨的一个品种,果实圆形,皮较粗糙,土黄色,有棕色斑点,味甜带酸,多汁。
读音: nà guō ér lǐ  
基本释义:见“那堝儿”。
读音: lín ér guó  
基本释义:佛教圣地。相传 释迦牟尼 诞生于此,地处古 印度 拘利 和 迦毗罗卫 之间,乃 善觉王 为其夫人建造的一个花园。故址在今 尼泊尔 南部。
读音: yī ér hán guó  
基本释义:蒙古四大汗国之一。1256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从中亚向西远征,1258年攻入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汗国。定都大不里士(在今伊朗)。因统治者自称“伊儿汗”,意为“藩王”,因而称“伊儿汗国”。疆域主要包括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等地。13世纪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后国土分裂,1353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