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包含有" "字的组词,共有1211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
读音: mǎ kǒu yú  
基本释义:一种生活的溪流中的小型鱼类。体延长,侧扁,银灰带红色,具蓝色横纹。口大,上下颌边缘凹凸。雄鱼臀鳍鳍条延长,生殖季节色泽鲜艳。
读音: yī kǒu zhōng  
基本释义:一种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即斗篷。其形如古乐器的钟,故称。
读音: yǔ shuǐ kǒu  
基本释义:道路两侧宣泄雨水的豁口,直通下水道,用铁箅子覆盖着。
读音: zào kǒu yè  
基本释义:亦作“造口孽”。 佛教称犯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等罪孽。
读音: tǎo kǒu zi  
基本释义:乞丐。《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这里漫山白银,社员反倒成了讨口子。”《剧本》1981年第2期:“我辈穷戏班子,两个肩头搭一个嘴巴,叫花子贬了讨口子在,又何惧舍命陪君子呢?”
读音: pén pǔ kǒu  
基本释义:湓水 流至 长江 入口处。在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元和 十年,予左迁 九江郡 司马。明年秋,送客 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读音: zǐ kǒu shuì  
基本释义:旧 中国 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 中国 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 中 英《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 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有代用护照包送无运照之土货者。且同一土货,由 香港 来,则准其报半税,无釐捐,若由 粤 省来,则不准报子口税,必报釐捐……无异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读音: tǎng kǒu shuǐ  
基本释义:从嘴里滴下或流出口水。
读音: zhēng kǒu qì  
基本释义:谓发愤向上,有所作为,给亲朋或自己增添光彩。
读音: shí zì kǒu  
基本释义:见“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