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包含有" "字的组词,共有323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
读音: zhì yí  
基本释义:为表敬意所送的礼品。
读音: yù yí  
基本释义:见“鬱华”。
读音: zhēn yí  
基本释义:真容。
读音: yí zhǔn  
基本释义:法度标准。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释争》:“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準,志不敢凌轨等。”《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五等之典,虽难卒復,可麤立仪準以一治制。”《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七年》:“衍 与弟 澄,好题品人物,举世以为仪準。”
读音: yí zhèng  
基本释义:仪鸾司大使的别称。
读音: yí yǔ  
基本释义:1.仪禽。凤凰的别称。唐 无名氏《审乐知政赋》:“集九成而仪羽自降,立六变而致物斯定。”
读音: yí zhì  
基本释义: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汉书·郊祀志下》:“汉 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 秦 故祠,復立 北 畤。”唐 元稹《五品女乐判》:“荣沾五命,始用判悬;僭越三人,终乖仪制。”《事物纪原·库务职局·仪制令》引 宋 孔平仲《谈苑》:“太平兴国 中,孔承恭 为大理正,上言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望令於两京诸州要害处刻榜以揭之。”清 钮琇《觚賸续编·预草典礼》:“康熙 二十六年十月,文皇后 宾天,上询仪制於宗伯,仓促无以应。”
读音: zhèn yí  
基本释义:帝王的仪容。
读音: yí zhuàng  
基本释义:仪容形状。 《史记·儒林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援 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髮肤,上中以上。”宋 苏洵《上张侍郎第一书》:“进趋拜跪,仪状甚野。”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记》:“太初 诗格本高,又仪状轩举,丰神俊异。”
读音: zhěng yí  
基本释义:谓检查仪仗,使具备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