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包含有" "字的组词,共有671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
读音: yě shì  
基本释义:古代从事冶炼铸造的刑徒。 《宋书·武帝纪下》:“反叛、淫、盗三犯补冶士。”《南史·宋明帝纪》:“五人以下止相逼夺者,亦依黥作‘劫’字,断去两脚筋,徙付远州。若遇赦,原断徒犹黥面,依旧补冶士。”《隋书·刑法志》:“遇赦降死者,黵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其下又讁运配材官冶士、尚方锁士,皆以轻重差其年数。”
读音: shì tǎn  
基本释义:英语stamp的译音。 邮票。曾通行于 香港 等地的 粤 方言中。
读音: zhì shì  
基本释义:不学之士。
读音: xiū shì  
基本释义:操行纯洁的人。
读音: xiǎn shì  
基本释义:险恶之人。
读音: tú shì  
基本释义:指服役的人。 《东观汉记·邓训传》:“永平 中,治 滹沱、石臼河,从 都虑 至 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 吏民苦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 三年,拜 训 謁者,监领其事,更用驴輦,岁省亿万计,活徒士数千人。”
读音: xí shì  
基本释义:熟悉法制的人。
读音: xū shì  
基本释义:唐 代设置公廨本钱,以公款作本钱贸易或放债取息,充作官署公费和官吏俸禄或津贴。为官府经管公廨本钱向官府纳课的民户,称为“胥士”。《新唐书·食货志五》:“﹝ 贞观 ﹞十二年,罢诸司公廨本钱,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视防閤制而收其课,计官多少而给之。”《新唐书·食货志五》:“二十二年,置京诸司公廨本钱,捉以令史、府史、胥士。”
读音: xiàn shì  
基本释义:周 代官名。主县之狱讼。又名野司寇。《周礼·秋官·县士》:“县士掌野,各掌其县之民数,纠其戒令,而听其狱讼,察其辞。”《左传·昭公十八年》“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晋 杜预 注:“野司寇,县士也。”
读音: zhòng shì  
基本释义:1.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