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斟寻

[zhēn xún]  

斟寻 基本解释

[zhēnxún]

1.亦作“斟鄩”。古国名。夏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杜预注:“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之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太康失位,逃到同姓部落斟鄩。羿灭斟鄩,立仲康。”

2.复姓。古有斟寻氏。禹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斟寻 详细解释

  1. 亦作“斟鄩”。古国名。

    夏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杜预注:“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之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太康失位,逃到同姓部落斟鄩。羿灭斟鄩,立仲康。”

  2. 复姓。古有斟寻氏。

    禹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斟寻 详细释义

[1]古国名,姒姓,大禹之后,曾经是夏代君主太康、桀和有穷后羿的都城。古书或写作“斟鄩”,与斟灌并称“二斟”。其地点有三说:一是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二是在今河南巩义市(原巩县)西南;三是在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2]古姓氏,斟寻国之后以国为氏。有三说:一是禹后,姒姓,《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潜夫论·五德志》所载“姒姓分氏”中亦有斟寻,云“皆禹后也”。二是祝融之后,曹姓。贾逵《左传注》认为二斟是祝融之后的曹姓,《姓氏寻源》卷二十二《下平声·十二侵》引《姓谱》云:“(斟寻氏),夏诸侯,以国为氏。祝融之裔。”三是高阳之后,己姓,见《路史·国名记丙》。当以较早的《史记》记载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