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首查询 | 按拼音查询 | 按笔画查询

照壁

[zhào bì]  

照壁 基本解释

[zhàobì]

也叫照墙、照壁墙。大门外对着大门的做屏蔽用的墙壁。参见〔影壁〕

照壁 详细解释

  1. 旧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

    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时之道从照壁后已听得矣。”《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你可在我们殿前垒一座照壁,我们可以方便。”沉仁康《姑苏城外寒山寺》:“寺前的照壁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新髹了金,光采耀目,字体苍劲而古朴。”

照壁 详细释义

照壁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